- 洪知常;卜晓燕;王潇敏;王佳蕊;杜玲娜;
为探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在资源型城市的可达性,以石嘴山市为例,依据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划分出石嘴山市的“生产-生活”空间分类体系。同时,核算了2005—2021年石嘴山市的碳排放量,并通过筛选确定了人口总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城镇化率、能耗强度、产业结构六大驱动因子,进而建立扩展的STIRPAT模型,以研究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该模型成功通过实证检验后,对石嘴山市的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设定3种情景对该市碳排放峰值时间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节能减排情景和深度减碳情景下,石嘴山市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在标准发展情景下,石嘴山市无法达成该目标。因此,石嘴山资源型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提升节能减排降碳技术,以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
2025年03期 v.20 13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3K] - 徐静涵;王开泳;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系统总结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及时空格局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前提。漳州市作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城市空间扩展进程较为迅速,中心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意义。本研究以漳州市为例,对2000—2022年漳州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演变情况及其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1)2000年以来漳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化趋势相吻合,空间重心先向东北再向东南移动;2)漳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景观形态趋于有序,由分散扩展转向连片扩展,中心城区建成区轴带扩展的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沿九龙江的“西北—东南”方向轴带进行扩展;3)中心城区空间扩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影响建设用地的需求和规模,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开发区影响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与跳跃式扩展,行政区划调整与国土空间规划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深入分析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空间治理对策,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
2025年03期 v.20 15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4K] - 李庆琳;赵筱青;李晴婉;古晋锴;唐国勇;熊波;赵祖军;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健康状态对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海拔、坡度、坡向和地形位指数等地形因子,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西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探讨ESV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其次为未利用地和林地,而建设用地最少。除未利用地与冰川(含永久积雪)面积减少外,其余地类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较为活跃。(2)20年来西藏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年均ESV为63 394.02亿元,其中草地ESV占比超65%,其次为水域(18%)和林地(13%)。(3)西藏ESV随海拔上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坡度增大而减小,整体上随地形位指数增加而减少;与坡向关系复杂,总体上ESV呈南、北向较高,东、西向较低;同时研究显示西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地形影响。通过揭示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探究西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征及其与不同地形因子的关系,可为管理西藏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2025年03期 v.20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 李灵杰;李杰;张曦;
优化空间品质、激发街道活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利用手机信令、地图POI(Point of Interest)、城市路网等数据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基于不同缓冲区尺度构建街道活力测度体系,对街道活力进行精细化测度,并构建7组不同缓冲区尺度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尺度变化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鼓楼区整体活力水平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格局。(2)鼓楼区以居住型街道为主体,其总体活力较低,而商业型和混合型街道活力分布则比较均匀。(3)不同等级活力的街道对缓冲区尺度变化有不同的敏感性,高活力街道受缓冲区尺度变化影响较小,而中低活力街道随着尺度扩张会呈现明显差异。(4)功能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对街道活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距离变量、街道长度、宽度等指标则会产生负向影响。(5)鼓楼区所有街道适用效果最好的是60 m尺度的缓冲区模型,居住型街道适用60 m尺度的缓冲区、商业型街道更适用70 m尺度的缓冲区,而混合型和公共型街道在45~70 m缓冲区范围内均可以灵活选择分析模型。
2025年03期 v.20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1K] - 严伊怡;吴贞仪;潘思宇;叶士琳;
港口是国际货物运输的关键枢纽,也是福建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依托。随着全球港口竞争日益激烈,港口资源整合已成为实现福建省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脉络与整合模式,分析港口竞争、港口转型、港口规划与政策以及港口企业发展战略对港口资源整合的驱动机制,剖析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港航服务集群、多式联运体系和港区协同发展角度探讨了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规律的认识,为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3期 v.20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叶士琳;齐永杰;
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域中职教育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中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中职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在波动中呈小幅度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中国中职教育发展空间差距显著且呈现持续缩小趋势,总体空间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明显,中部和东北地区内部差距较小且趋于收敛。固定资产投资、生源基数、高职院校基数、中职院校基数、高等学校基数、政府干预和财政投入等因子对中职教育发展空间差异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3期 v.20 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周琰;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平台数据商用方式直接影响平台盈利模式和游客消费效用。现有平台数据商用模式研究中未充分考虑游客价值双创性、游客消费炫耀性等特定特征,缺少对平台数据商用中游客消费效用的基础研究分析。利用网络效应理论,针对平台数据来源、沉淀、使用、充分使用、向生产资料转化等不同应用方式,将平台数据应用模式划分为以技术为中心、产品为中心、平台为中心以及消费者为中心等不同阶段,研究发现不同阶段中数字技术、平台属性、主要工具、目标产品等内容会影响平台游客的消费效用。
2025年03期 v.20 199-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陈华;林强;解振兴;董瑞霞;林怡;王义祥;翁伯琦;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夯实耕地充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而在耕种成本高、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偏远山区自然村落消亡等状况导致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为统筹利用撂荒地,福建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探索将山区撂荒地高质量复种粮食与小流域绿色开发体系相结合,开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之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山区小流域撂荒地治理模式关键在于:1)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完善科企结合模式,建立奖惩并举机制;2)实施标准化中低产田改造,绿色化培育健康土壤,多样化开发优质产品;3)推广共同缔造理念,形成“政府引导-科技创新-企业创业+农户参与”的“3+1”共治共管模式。本研究可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山区小流域撂荒地治理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0 207-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刘潘新辰;曹玉红;唐雨山;唐文睿;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发展活力最强、发展潜质最佳的核心区域,揭示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对推进示范区生态安全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皖江城市带中9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0—2020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预警。结果表明,2010—2020年皖江城市带各市整体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发展状况经历了“重警-中警-轻警”,生态安全朝着良好的发展趋势转变。
2025年03期 v.20 216-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