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研究综述

  • 年份茶中微生物动态演变对风味形成及健康功效的影响

    张钊;苏火贵;肖两德;王小鹏;陈志明;杨小茹;

    茶叶在长期贮藏过程中发生的陈化作用对其色泽、香气、滋味等品质指标及其健康功效均存在重要影响,其中微生物作用是影响年份茶特征风味形成与健康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茶叶在陈化过程中风味变化规律及微生物动态演变过程鲜有研究。因此,综述长期贮藏过程中代表性茶的香气、生物活性成分等变化以及微生物在陈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年份茶微生物和年份茶风味代谢动态演变关系及年份茶功能,旨在为年份茶品质调控及健康安全提供科学基础,并展望一定外界干预(如外源接种)对加速陈化过程和提高茶叶质量与安全的可行性,以期为茶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3期 v.2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气候变化治理研究进展及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启示

    杨烨;杨洋;张行子;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难题,气候治理是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基于国内外13 488条气候治理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系统梳理了气候治理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国际合作机制,揭示其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结果显示,气候治理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型增长,2012年为关键拐点——此前年均发文约9篇,此后年均发文增加至138篇;中国参与发文占比达18.3%,但在《SCIENCE》《NATURE》发文仅30篇(占比9.32%),支撑中国观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仍然缺乏。研究热点涵盖气候适应与缓解、新能源使用、人工智能研究范式转变及同步实现经济增长等,其中“气候变化”“技术”“模型”等为高频关键词,且研究正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转向新技术导向的碳中和目标。未来,中国需完善气候政策与碳市场机制、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跨学科应用,并加强气候适应与新能源相关问题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2025年03期 v.20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2K]
  • 增温、氮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何舒婷;毛超;冉佳鑫;罗素萍;王云;

    土壤氮矿化过程是氮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探究土壤氮矿化过程如何响应气候变暖、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因子,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热点问题。目前,相关研究涉及陆地生态系统不同领域,但由于生态系统等的差异,现有的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现有的研究聚焦了增温或氮沉降增加等单因素的影响,缺乏对二者交互作用的关注。本研究总结了土壤氮矿化速率的研究方法,从生态系统类型、观测季节、野外实验操作方法3个方面探讨了增温、氮添加及交互作用对土壤矿化速率的影响。同时,分别从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及地上植物层面进一步揭示了其响应机制,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总体而言,从响应特征、调控机制、未来研究重点3方面系统梳理了增温和氮添加背景下土壤氮矿化速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究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20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环境与生态

  • 2022年初海西地区低日照条件下对流层臭氧的分布特征

    曾祥婷;陈志雄;李晶;程叙耕;杨梦淼;

    2022年1—2月海西地区日照时数异常偏低,低日照条件使得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大幅减少,进而影响近地面臭氧的化学生成过程。利用地表入射短波辐射资料、近地面臭氧浓度数据以及MERRA-2气象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2年初海西地区地表入射短波辐射的的变化和臭氧浓度的响应情况,并将其同2017至2021年多年平均情况做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2022年初,海西地区地表入射短波辐射明显低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降幅为43.6%。(2)同期,海西地区日间近地面臭氧浓度明显降低,其日间差值变化呈“单峰型”,减少幅度为28.9%。(3)空间上,入射短波辐射和臭氧的浓度降低均集中发生在闽赣交界处,臭氧浓度下降可能是受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减少的影响。

    2025年03期 v.20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9K]
  • 施肥模式对烟稻轮作土壤亚硝酸盐还原基因nirS和nirK丰度的影响

    苏先楚;张玉树;郑祥洲;朱君康;王安琪;叶桂萍;林永新;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亚硝酸盐还原基因nirS和nirK丰度的影响,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古镛镇张公村烟稻轮作体系中的烟草季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nirS和nirK的基因丰度。试验共设置6种施肥处理:CK(不施肥)、CF(传统施肥)、YH(优化施肥)、ZN(增氮施肥)、ZP(增磷施肥)和YJ(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肥模式显著降低土壤pH并增加有效磷含量。土壤nirS基因丰度(5.13×10~8~8.26×10~8 copies·g~(-1))显著高于nirK基因丰度(0.93×10~8~1.54×10~8 copies·g~(-1))。与CK相比,CF、ZN和YJ处理显著降低nirS基因丰度,而CF、YH和ZP处理显著增加nirK基因丰度。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nirS基因丰度与pH显著正相关,nirK基因丰度与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进一步指出,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影响nirS和nirK基因丰度的关键因素。综上,不同施肥模式对烟草土壤中nirS和nirK基因丰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有效磷含量是主要调控因素,而pH对nirS基因丰度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2025年03期 v.20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 环境扰动对森林阴阳叶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日变化的影响

    吴建煌;程志强;马超;赖春雨;

    环境胁迫影响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日变化,进而影响GPP估算。然而,不同光照条件下植被冠层SIF对不同环境的日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在晴朗天气下获取樟树冠层光谱信息,结合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气温以及降水量,研究环境因素对樟树阳叶与阴叶SIF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阳叶与阴叶SIF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变化规律,呈单峰模式,阳叶SIF显著高于阴叶,且SIF在物候季节推进过程中受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LCC)等因素驱动表现出显著季节性变化。2)干旱对SIF峰值时间具有显著影响。轻微干旱条件下,阳叶SIF峰值时间显著提前,表明阳叶对干旱响应更为敏感;而阴叶因处于冠层内部,其对干旱的响应滞后于阳叶。3)峰值时间同步性对SIF比值动态具有显著影响。干旱条件下,阳叶与阴叶的SIF变化速率趋于一致,使比值在峰值时间后保持平稳;湿润条件下,阴叶SIF变化速率较为稳定,在峰值时间后对比值的提升起关键作用;而轻微干旱条件下,阳叶与阴叶峰值时间的不同步导致SIF变化速率的显著差异,进而引发比值的显著波动。

    2025年03期 v.20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0K]
  • 基于水土保持的微生物矿化工艺及其初步应用

    郑军荣;贾纬;徐冰;乐占线;聂毅磊;王海燕;罗立津;陈志彪;

    通过巴氏生孢八叠球菌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优化,探讨基于水土保持的微生物矿化工艺,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为大规模水土保持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向建筑废弃土喷洒微生物矿化菌液和胶结液,分析矿化工艺条件对矿化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逐步优化基于水土保持的矿化工艺,最终将该工艺进行放大应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喷5%菌液至土壤充分浸润2 h,再喷终浓度为6.94 g·L~(-1)氯化钙,1 h后继续喷终浓度为3.75 g·L~(-1)尿素,28℃左右,矿化1个月。经该工艺矿化后土壤干密度比对照中提高0.06 g·cm~(-3),孔隙度、渗透系数和产沙量分别减少3.72%、2.39×10 ~(-4) cm·s~(-1)和1.91 g·m~(-2)·h~(-1),pH略有下降,矿化固结效果显著,提高抗降雨侵蚀能力,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减少了水土流失,实现水土保持的作用,并为进一步应用微生物矿化协同植被修复达到水土保持目的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0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 石嘴山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及其驱动因子

    洪知常;卜晓燕;王潇敏;王佳蕊;杜玲娜;

    为探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在资源型城市的可达性,以石嘴山市为例,依据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划分出石嘴山市的“生产-生活”空间分类体系。同时,核算了2005—2021年石嘴山市的碳排放量,并通过筛选确定了人口总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城镇化率、能耗强度、产业结构六大驱动因子,进而建立扩展的STIRPAT模型,以研究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该模型成功通过实证检验后,对石嘴山市的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设定3种情景对该市碳排放峰值时间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节能减排情景和深度减碳情景下,石嘴山市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在标准发展情景下,石嘴山市无法达成该目标。因此,石嘴山资源型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提升节能减排降碳技术,以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

    2025年03期 v.20 13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3K]
  • 2000年以来漳州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演变与影响机理

    徐静涵;王开泳;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系统总结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及时空格局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前提。漳州市作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城市空间扩展进程较为迅速,中心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意义。本研究以漳州市为例,对2000—2022年漳州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演变情况及其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1)2000年以来漳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化趋势相吻合,空间重心先向东北再向东南移动;2)漳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景观形态趋于有序,由分散扩展转向连片扩展,中心城区建成区轴带扩展的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沿九龙江的“西北—东南”方向轴带进行扩展;3)中心城区空间扩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影响建设用地的需求和规模,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开发区影响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与跳跃式扩展,行政区划调整与国土空间规划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深入分析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空间治理对策,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

    2025年03期 v.20 15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4K]
  • 西藏自治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李庆琳;赵筱青;李晴婉;古晋锴;唐国勇;熊波;赵祖军;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健康状态对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海拔、坡度、坡向和地形位指数等地形因子,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西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探讨ESV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其次为未利用地和林地,而建设用地最少。除未利用地与冰川(含永久积雪)面积减少外,其余地类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较为活跃。(2)20年来西藏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年均ESV为63 394.02亿元,其中草地ESV占比超65%,其次为水域(18%)和林地(13%)。(3)西藏ESV随海拔上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坡度增大而减小,整体上随地形位指数增加而减少;与坡向关系复杂,总体上ESV呈南、北向较高,东、西向较低;同时研究显示西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地形影响。通过揭示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探究西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征及其与不同地形因子的关系,可为管理西藏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2025年03期 v.20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 基于缓冲区尺度效应的街道活力驱动因素差异性探究——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

    李灵杰;李杰;张曦;

    优化空间品质、激发街道活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利用手机信令、地图POI(Point of Interest)、城市路网等数据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基于不同缓冲区尺度构建街道活力测度体系,对街道活力进行精细化测度,并构建7组不同缓冲区尺度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尺度变化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鼓楼区整体活力水平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格局。(2)鼓楼区以居住型街道为主体,其总体活力较低,而商业型和混合型街道活力分布则比较均匀。(3)不同等级活力的街道对缓冲区尺度变化有不同的敏感性,高活力街道受缓冲区尺度变化影响较小,而中低活力街道随着尺度扩张会呈现明显差异。(4)功能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对街道活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距离变量、街道长度、宽度等指标则会产生负向影响。(5)鼓楼区所有街道适用效果最好的是60 m尺度的缓冲区模型,居住型街道适用60 m尺度的缓冲区、商业型街道更适用70 m尺度的缓冲区,而混合型和公共型街道在45~70 m缓冲区范围内均可以灵活选择分析模型。

    2025年03期 v.20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1K]
  • 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及优化路径

    严伊怡;吴贞仪;潘思宇;叶士琳;

    港口是国际货物运输的关键枢纽,也是福建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依托。随着全球港口竞争日益激烈,港口资源整合已成为实现福建省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脉络与整合模式,分析港口竞争、港口转型、港口规划与政策以及港口企业发展战略对港口资源整合的驱动机制,剖析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港航服务集群、多式联运体系和港区协同发展角度探讨了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福建省港口资源整合规律的认识,为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3期 v.20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动态

    叶士琳;齐永杰;

    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域中职教育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中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中职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在波动中呈小幅度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中国中职教育发展空间差距显著且呈现持续缩小趋势,总体空间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明显,中部和东北地区内部差距较小且趋于收敛。固定资产投资、生源基数、高职院校基数、中职院校基数、高等学校基数、政府干预和财政投入等因子对中职教育发展空间差异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3期 v.20 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平台数据对游客消费效用的影响模式

    周琰;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平台数据商用方式直接影响平台盈利模式和游客消费效用。现有平台数据商用模式研究中未充分考虑游客价值双创性、游客消费炫耀性等特定特征,缺少对平台数据商用中游客消费效用的基础研究分析。利用网络效应理论,针对平台数据来源、沉淀、使用、充分使用、向生产资料转化等不同应用方式,将平台数据应用模式划分为以技术为中心、产品为中心、平台为中心以及消费者为中心等不同阶段,研究发现不同阶段中数字技术、平台属性、主要工具、目标产品等内容会影响平台游客的消费效用。

    2025年03期 v.20 199-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福建省粮食生产现状与山区小流域撂荒地绿色开发对策

    陈华;林强;解振兴;董瑞霞;林怡;王义祥;翁伯琦;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夯实耕地充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而在耕种成本高、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偏远山区自然村落消亡等状况导致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为统筹利用撂荒地,福建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探索将山区撂荒地高质量复种粮食与小流域绿色开发体系相结合,开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之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山区小流域撂荒地治理模式关键在于:1)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完善科企结合模式,建立奖惩并举机制;2)实施标准化中低产田改造,绿色化培育健康土壤,多样化开发优质产品;3)推广共同缔造理念,形成“政府引导-科技创新-企业创业+农户参与”的“3+1”共治共管模式。本研究可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山区小流域撂荒地治理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0 207-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基于PSR模型的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

    刘潘新辰;曹玉红;唐雨山;唐文睿;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发展活力最强、发展潜质最佳的核心区域,揭示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对推进示范区生态安全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皖江城市带中9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0—2020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预警。结果表明,2010—2020年皖江城市带各市整体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发展状况经历了“重警-中警-轻警”,生态安全朝着良好的发展趋势转变。

    2025年03期 v.20 216-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