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碳中和研究

  •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的碳平衡空间效应

    单鹏广;王远;陈晗璐;张晴;杨琳瑄;

    产业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降低污染负荷,在区域碳平衡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融合熵权法、InVEST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产业污染负荷、产业升级和产业合理化三方面系统评估产业转型对区域碳平衡的空间效应及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碳平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上游地区碳平衡呈现改善趋势;2)产业污染负荷指数下降有助于优化本地碳平衡,但对周边区域形成负向溢出效应;3)产业升级水平对中游碳平衡具有抑制作用,而对上游和下游起促进作用;4)下游地区的产业合理化水平提升对周边区域碳平衡具有显著的优化效应。本研究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碳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实施差异化的产业转型政策和区域协同碳平衡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5年02期 v.2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 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碳排放时空分异与驱动力探究

    赵丹丹;任晓莹;武潇健;张培;张红娟;赵青恩;刘猛;张媛;

    研究建设用地碳排放的区域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对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21年的建设用地和能源消费数据,本研究从空间自相关性、重心迁移、α收敛性方面分析时空特征并探讨区域异质性,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增加,中下游区域增幅分别高达17.17%和22.66%,碳排放强度下降。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格局,具有显著正向空间集聚性,且相对稳定。高值中心集中在下游,低值中心集中在上游。每万人碳排放量下降,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分布。(2)上游、中游与下游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变异系数降幅分别为37.04%、37.93%、41.94%,表现出较为明显的α收敛特征。(3)经济发展、人口总量的影响程度增幅分别为1.50%、5.66%,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程度降幅为32.82%。因此,中下游需以产业生态化为目标,消解其碳排放效应;上游应以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实现空间生态资源价值化。

    2025年02期 v.20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 退役三元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葛名洋;赖志颖;陈立辉;赖文斌;罗奋强;钱庆荣;陈潇川;曾令兴;陈庆华;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s)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与退役高峰的到来,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破解锂离子电池资源约束的关键方向。现行回收产业在追求成本效益的同时,容易忽视环境效益的平衡。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系统评估退役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环境效应。重点对比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及直接再生3类主流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定量解析各环节潜在环境风险。不同回收技术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呈现显著的环境效益差异,火法回收和湿法回收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直接再生技术通过修复和再利用电池中的正极材料,能够大幅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更加符合当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本研究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电池回收体系提供了全生命周期视角的决策支持,对推进新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5年02期 v.20 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环境与生态

  • 刈草种林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叶瑞超;叶桂萍;高居娟;韩风毅;成于恒;冯蒙蒙;杨平;林永新;

    为改善湿地环境,20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被引入中国,但其具有极强生长能力和耐盐性造成生态入侵,影响湿地生态功能。将互花米草刈割后种植红树林秋茄(刈草种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理互花米草的措施之一,该过程会影响土壤理化状况从而影响反硝化微生物,但如何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依托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本地植物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入侵和刈草种林湿地土壤,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和刈草种林对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类型显著影响nirS、nirK、nosZⅠ、nosZ II基因丰度,主要表现为红树林的nirS丰度显著低于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入侵仅显著降低冬季土壤nosZ II基因丰度,对其余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无显著影响;刈草种林显著降低nirK基因丰度和冬季nosZ I基因丰度,但对nosZ II基因丰度无显著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季节变化仅显著影响nirK基因丰度,冬季nirK基因丰度高于夏季,而季节变化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反硝化基因丰度均无显著影响。随机森林分析表明,SOC、DOC和TN是影响nirS、nirK、nosZⅠ、nosZ II基因丰度最关键的土壤化学性质。相关分析发现,nirS、nirK、nosZⅠ、nosZ II基因丰度与SOC、DOC和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刈草种林生态恢复措施显著降低nirK和冬季nosZ I基因丰度,可能降低土壤反硝化速率。

    2025年02期 v.20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水稻镉累积对实验土壤干旱的响应

    刘鑫;焦婉婷;张丽娜;盛浩;

    为了解水稻镉(Cd)累积和土壤Cd生物有效性对水稻土短期干旱的响应规律,选取中度Cd污染酸性水稻土的耕作层土壤,应用温室盆栽模拟土壤干旱试验,分别设置水稻全生育期土壤全程淹水(CK1)、收获前一周土壤落干(CK2)、轻度(T1)、中度(T2)和重度(T3)土壤干旱的5个试验处理,测试了黄熟期植株生物量、不同部位Cd含量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CK1相比,T1、T2和T3干旱处理导致水稻减产20%~64%,糙米Cd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3倍、1.1倍和62%;T1干旱处理显著增加水稻茎叶、根和根表胶膜中Cd的富集和转运系数;T1、T2干旱处理下,水稻根表胶膜中铁(Fe)含量均显著增加37%(P<0.05)。干旱处理后44 h内,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由55 mV迅速提高至509 mV。在T2、T3干旱处理下,土壤DTPA-Cd含量呈升高趋势。T1干旱处理增加水稻根表胶膜中Cd沉积,促进根表胶膜Cd向根内转运以及根内Cd转运至其他部位,增加植株Cd含量。随着干旱程度加重,土壤Eh值和Cd生物有效性提高。在中、重度土壤干旱胁迫下,水稻生长和生物量降低,植株Cd累积比轻度干旱处理有所减少。短期、季节性土壤干旱频发,造成不同程度水稻减产,同时增加水稻Cd累积量,将加剧稻米安全生产的不可控风险,应予重视。

    2025年02期 v.20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2K]
  • 闽江河口植物空间扩展对其残体硫含量与释放的影响

    王华;孙志高;

    河口湿地是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区域,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直接影响湿地的养分动态。为此,本研究以闽江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时空互代法开展原位分解试验,探讨其空间扩展对残体分解过程中全硫(TS)含量及硫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残体中的全硫含量不管是在空间扩展前还是在扩展过程中的分解期间整体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波动增加趋势。短叶茳芏残体在分解过程中持续释放硫(SAI<100%),而芦苇残体在分解后期呈现硫累积(SAI>160%),C/S是调控硫释放的关键因子。短叶茳芏通过硫释放增强其空间扩展的竞争优势,而芦苇则通过硫养分固持维持生态位,这一发现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管理补充了基础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0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土壤多功能性对氮沉降和干旱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

    曾志伟;陆宇明;姜永孟;谢锦升;吕茂奎;

    氮沉降、降雨减少等全球变化介导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多功能性(SMF)的改变深刻地影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关于长期氮沉降、降雨减少及其交互作用对SMF的作用机制了解尚浅。基于此,本研究在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中开展长期野外实验,旨在探讨降雨减少处理(PE,减少50%林下穿透雨)、氮添加处理(N,40 kg·hm~(-2)·a~(-1))和降雨减少×氮添加交互处理(PE×N,减少50%林下穿透雨+40 kg·hm~(-2)·a~(-1))对杉木人工林土壤SMF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EN处理显著降低0~10 cm TP含量;0~10 cm SMF指数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N处理下2019年夏季SMF显著降低,夏季SMF逐年升高;2021年冬季表层SMF,仅有N处理没有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发现3年氮添加处理,能够提高SMF在极端气候下的抗逆性,同时由于降雨减少与氮添加交互处理导致土壤磷损失,进而抵消了氮添加对SMF的正效应;SMF在不同季节对降雨减少与氮添加的响应机制不同,氮添加在冬季驱动SMF,而夏季降雨减少与氮添加通过不同途径驱动SMF。

    2025年02期 v.20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8K]
  • 高渗透环境下添加脯氨酸对华山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冯鹏跃;王瑞苓;卢诗雨;向萍;刘建祥;

    通过浸种法处理华山松种子,并在不同浓度的Pro溶液中培养,以评估其对幼苗发芽率、形态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外源性植物生长调节剂脯氨酸(Pro)对华山松幼苗在高渗透环境下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Pro处理能显著提高华山松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其中60 nmol·L~(-1)的Pro处理效果最佳,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比对照组高出89.64%和115.36%。同时,Pro处理显著促进了幼苗的叶长、茎长、茎粗和根长,尤其是在40 nmol·L~(-1)处理下,叶长、茎长和茎粗的增幅最为显著。此外,Pro处理还提高了幼苗的鲜重和干重,增加了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量,表明Pro能缓解盐胁迫对华山松幼苗的伤害。本研究为华山松在高渗透环境下的栽培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2期 v.2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8K]
  • 福建省山海过渡地带树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陈进斌;郭伟;李登秋;陆灯盛;陈耀亮;

    当前亚热带区域树种多样性研究存在着空间代表性不足、天然林与人工林对比研究少等问题。为了弥补以往相关研究的不足,对分布在福建山海过渡地带的天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杉木林、松林和竹林)开展调查,分析各类型群落数量与结构的分布规律,探明该区域树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然林和各人工林类型之间的树种多样性差异显著,但两种天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针阔混交林的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和树种多样性均最高,竹林的丰富度、生态优势度最低而杉木人工林树种多样性最低。针阔混交林的地上碳储量最高,竹林的最低。竹林的群落密度最高,松林最低。总体而言,树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和地上碳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各植被类型的树种多样性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规律并不一致。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与所有样地整体表现一致;杉木林群落密度对其树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海拔次之;松林碳储量对其树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总体来看,福建省山海过渡地带树种多样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因不同植被类型而存在差异,树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存在多种梯度格局。

    2025年02期 v.20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4K]
  • 马尾松林择伐套种木荷枫香对林分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朱洪如;

    马尾松林择伐套种阔叶树,营造混交林是形成多层次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稳定性和多样性、增强地力恢复能力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福建省不同密度马尾松-阔叶树种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处理马尾松林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时间尺度下林分生产力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综合评价不同套种密度处理对林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马尾松,套种密度处理显著影响阔叶树种生产力变化,并且中密度处理下林分生产力指标显著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不同密度处理对土壤pH、容重无显著影响,但低密度处理(T1,900株·hm~(-2))显著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损失;此外,短期内高密度处理(T6,1 650株·hm~(-2))显著增加了SOC、MBC的损失,而3.5 a后不同处理之间SOC无显著差异,同时中密度处理(T4,1 350株·hm~(-2))显著增加土壤MBC/MBN比值;相关性分析表明,1.5 a林分生产力指标的变化主要受到MBC、MBN调控,而3.5 a林分生产力指标与SOC显著正相关;PCA分析表明中密度处理(T4,1 350株·hm~(-2))择伐套种密度对林分生产力的提升和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最优。因此,马尾松林分改造选择1 350株·hm~(-2)择伐套种密度,可快速提高初植林木的地径、树高、材积和蓄积量,并可改善土壤性质。

    2025年02期 v.2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重庆南川区土壤-农作物系统锗含量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余飞;王锐;余亚伟;钟克强;蒋玉莲;朱世林;唐伟岚;张云逸;

    锗是人体和农作物必需的有益元素。研究不同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锗含量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健康地质、富锗农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南川区主要农作物及根系土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300套农作物及对应的根系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Ge含量及农作物Ge含量,探究研究区内土壤和农作物Ge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Ge含量为0.87~3.23 mg·kg~(-1),平均值1.61 mg·kg~(-1),高于渝西经济区土壤Ge平均值(1.46 mg·kg~(-1))。空间分布上土壤Ge呈南高北低,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高值区与煤矿分布一致,土壤Ge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与有机质、pH、Al_2O_3、TFe_2O_3、Mn、S、MgO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和油菜中Ge平均值分别为0.019 9、0.004 7、0.003 7、0.004 5和0.004 9 mg·kg~(-1),土壤-水稻系统Ge的生物富集系数为1.5%,迁移能力显著强于其他农作物,作物Ge的生物富集系数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以及铁锰氧化物的影响。综上,南川区土壤Ge含量较高,富Ge土壤占比达75.66%,土壤Ge主要受成土母质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作物类型Ge含量差异较为明显,水稻Ge含量最高,具有富Ge农产品开发潜力。

    2025年02期 v.20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 2010—2023年暖季西南涡背景下的贵州区域性暴雨特征及落区分析

    李启芬;杜小玲;陈海凤;胡捷;彭科曼;

    基于2010—2023年4—10月贵州省84个国家观测站日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FNL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南涡背景下的贵州区域性暴雨特征及其落区与物理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涡背景下的贵州区域性暴雨占总区域性暴雨的50%,其中50%~60%由西南涡及切变线造成,20%~30%成由西南涡南侧或东南侧的偏南气流造成,10%~20%由切变线造成;西南涡及切变线、西南涡南侧或东南侧的偏南气流造成的区域性暴雨主要集中在贵州北盘江显著地形区附近,切变线造成的区域性暴雨主要集中在贵州中部;西南涡背景下的贵州区域性暴雨日数近14年呈多-少-多-少的波动状态,总体呈增多趋势,主要出现在5—9月,6月最多,7月次之,第三为5月;6—9月西南涡及切变线造成的区域性暴雨日数多于低涡南侧或东南侧偏南气流造成的区域性暴雨日数,5月反之;500 hPa和850 hPa辐合区对暴雨落区、暴雨中心有一定指示意义,利用中低层的辐合辐散,在一定程度上或可使暴雨落区空报问题有所改善。

    2025年02期 v.20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8K]
  • 贵阳市近百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王君军;李扬;李启芬;周林;

    利用贵阳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21—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选用积温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探讨近百年贵阳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百年来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6℃,升温速率为0.15℃·(10 a)~(-1)。21世纪以来,各季节均呈现明显增暖特征,较1920s春、夏、秋、冬分别升高1.6℃、1.0℃、2.2℃、2.1℃,其中秋季和冬季升温显著。年及季节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且主要发生在秋季和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跃变性,其中夏季尤为突出。积温干燥度指数整体呈现增大趋势,气候向偏干趋势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干、湿交替发生的特点。秋冬季相对春夏季气候干燥趋势显著,出现干旱概率更高、强度偏重。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降水和积温干燥度突变时间一致(1958年);各要素存在较长周期,长周期嵌套短周期,其中气温存在32 a左右的周期,降水和积温干燥指数存在22 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

    2025年02期 v.20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7K]
  • 非对称建筑布局对街谷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龚文静;崔鹏义;黄远东;何嘉禾;任博文;

    通过风洞实验验证的数值模型,研究9种非对称建筑布局下的污染物的扩散特性,结果表明:升阶峡谷内的通风能力会大于平阶和降阶峡谷内的,且在两侧建筑高度分别为2 H和3 H时的街谷内污染物平均浓度最小,约为相同建筑高度降阶峡谷NEV~*值的6.5倍,通风效果最佳。而对于降阶峡谷,随着降阶程度增大,更多的污染物被从峡谷中清除,当两侧建筑高度分别为3 H和H时NEV~*值约比下降了1阶的降阶峡谷增大了35%~48%,污染物稀释效果最好,表明通过调整街道峡谷两侧建筑物高度为2 H和3 H可以显著提升街谷的通风效率,进而有效改善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

    2025年02期 v.2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杉木第3代杂交子代的测定与选择

    江晓丽;

    为了挖掘高世代种质杂种优势,充实杉木高世代轮回育种的育种群体,利用杉木第3代种质资源库中48份种质开展单对交配制种,进行杂交子代测定及选择。依据35个杂交组合群体9 a林龄时表现出的主要生长和材性性状的遗传参数,开展优良杂交组合及单株选择。研究发现:杂交子代测定林9 a林龄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为8.71 m、13.5 cm和0.075 21 m~3。杂交组合间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6.40%、8.90%和20.33%,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434 9、0.399 9和0.416 6,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42 7、0.743 8和0.756 7。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在杂交组合间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和4.70%,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19 9和0.703 5。单株立木材积与心材率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51 8,与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45 2。筛选的8个速生优良杂交组合,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增益12.99%,心材率比红心杉种子园良种提高11.86%。筛选的20株第4代(轮)育种个体,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增益53.00%,心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分别比红心杉种子园良种提高29.13%和6.53%。筛选的8株高心材率速生无性繁殖原株,心材率、单株立木材积、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增益分别为30.78%、71.70%和7.61%。筛选的7株高木材基本密度速生无性繁殖原株,木材基本密度、单株立木材积、心材率遗传增益分别为14.93%、70.66%和16.85%。

    2025年02期 v.20 12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电网工程对南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建勋;林唐校;庄夏亮;张明锋;王健;

    每年不断增加的电网工程导致的景观破碎化对植物多样性构成显著影响。随着全球对电力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福建域内的闽粤联网工程(500 kV)及香山变工程(110 kV)两个在建电网工程,分析不同等级不同阶段电网工程对南方植物多样性及环境影响,提出电网工程特色的植被保护建议。结果显示,越高等级电网工程对该区域植物多样性影响越大;电网工程途径的幼龄林施工后物种丰富度指数S极显著下降,而随着林龄增长,施工后的S指数上升甚至高于施工前;电网工程途径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的植物多样性受影响较人工林更低;电网工程施工后该区域土壤pH极显著上升,总碳及总氮流失严重;同时电网工程建设地点坡度越大,植物多样性越低。因此,未来电网应加强高等级工程施工前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减少对中高龄森林干扰,避免干扰常绿阔叶林天然林及次生林。同时,未来南方山地电网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下更需加强表土恢复技术,并重视潜在考量因素-坡度。

    2025年02期 v.20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 基于强度分析的环三沙湾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姜亚雯;李悦;景晓珊;邓伊宏;穆景利;黄亚玲;

    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下,土地利用模式发生剧烈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环三沙湾区域为对象,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强度分析模型时间间隔、地类和转移地类3个递进层次,分析环三沙湾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环三沙湾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两者占总面积的70%以上;2)在时间间隔层次上,1980—1990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最慢,2010—2020年变化最快,总体呈现增强-减弱-增强的阶段性变化趋势;3)在地类层次上,建设用地变化最活跃,林地变化较稳定;4)在转移层次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的转入。本研究对环三沙湾区域近40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系统分析,以期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借鉴。

    2025年02期 v.20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2K]
  • 福建省村庄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地区差异

    蔡诗进;林岚;刘珊珊;萧清碧;敖静宜;努热喀麦尔·如则;

    村庄分类是统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规划实施及成效评估的基础工作,是指导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和村庄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在2022年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村庄规划编制规程》(DB35/T 2061—2022)地方标准中,已将福建省村庄类型分为集聚提升中心村、转型融合城郊村、保护开发特色村、搬迁撤并衰退村、待定类村等5类。本研究基于福建省14 467个村庄的分类样本,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最近邻分析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福建省5类村庄的数量分布及其地区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总体上,福建省5类村庄的空间分布重心和方向趋势表现出一些共同性特征,呈现东北-西南分布,且集聚分布趋势,其集聚程度为转型融合城郊村>待定类村>搬迁撤并衰退村>集聚提升中心村>保护特色开发村;2)福建省5类村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集聚提升中心村、转型融合城郊村、保护开发特色村、搬迁撤并衰退村和待定类村庄分别呈现“沿海多高集聚、内陆片状分散”“沿海二高连续、内陆点状分散”“沿海一高扩散、其余片状连续”“沿海一高集中、其余片状分散”以及“全省三高集中、其余点状分散”等不同分布特征。据此,结合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规程》(DB35/T 2061—2022)有关村庄规划分类指引方向,为5类村庄的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引导性建议。

    2025年02期 v.20 16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 基于生态足迹-承载力的广西红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吴宇丹;周慧杰;张晓佳;石林妮;唐花艳;

    基于生态足迹-生态环境承载力计量模型,建立“岩溶区公顷”作为核算单位,核算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对该流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显示:1)2010—2022年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足迹呈现逐年波动上升状态,生态足迹从2010年的2 061.53×10~4 hm~2上升到2022年的2 347.53×10~4 hm~2,年均增速13.87%;人均生态足迹从2010年的2.54 hm~2·人~(-1)上升到2022年的2.87 hm~2·人~(-1),年均增速12.97%;生态承载力总量逐年下降,处于生态赤字。2)广西红水河流域整体EPI和EOI指数呈现上升趋势,EECI和SDI指数保持下降状态;空间上呈现出持续性差,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广西红水河流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建议合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强化绿色能源消费意识;转变耕地生产效率,发展岩溶特色农业;协调生态与经济发展,建立地区生态补偿机制。

    2025年02期 v.20 177-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模型与方法

  • GEE支持下的高时空分辨率NDVI计算方法研究

    党柯皓;李新通;

    反演高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对植被动态监测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时空数据融合生成NDVI数据的方法耗时繁琐,限制了其在大区域植被监测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的海量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采用ESTARFM-like算法,融合Sentinel-2和MODIS的NDVI数据,生成10 m分辨率的NDVI影像。与参考影像对比结果表明,ESTARFM-like算法在预测精度方面表现出色,与参考影像的相关系数R均高于0.9,均方根误差RMSE低于0.04。相比传统ESTARFM算法,ESTARFM-like算法在不同地表条件下的预测精度均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显著提升了高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的生成效率和质量,可为大范围的植被动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2025年02期 v.20 18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7K]
  • 主流植被指数在山地森林LAI反演中的地形效应评估

    马超;程志强;吴建煌;赖春雨;缪国芳;

    山地森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的准确获取对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循环至关重要。遥感手段是当前获取面尺度LAI的主要方法,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ices, VIs)因其简便性和鲁棒性,广泛用于LAI反演。然而,复杂地形会导致VIs反演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地面实测LAI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选择40种主流VIs,按波段和数学构成分为4类,评估其在坡度、高程和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 SVF)变化下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严格比值型VIs与LAI具有最优的建模精度,以NDVI为例,不同坡度变化下R~2在0.450~0.681之间浮动,不同高程变化下R~2在0.507~0.824之间浮动,不同SVF变化下R~2在0.311~0.765之间浮动。2)坡度变化对反演精度的影响可通过波段比值部分削弱;高程变化通过影响植被分布影响建模精度;目前无VIs能有效消除SVF变化带来的影响。3)不同季节VIs的适用性不同,GCC适用于初春,R~2最优为0.657,SIPI适用于夏季高温期,R~2最优为0.558,kNDVI在秋季表现最佳R~2最优分别为0.578,NDVI在冬季表现最佳,R~2最优为0.708。本研究对VIs在山地森林LAI反演时的地形效应进行了系统评估,可为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一定的贡献。

    2025年02期 v.20 19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 下载本期数据